徐宏图:南戏研究后继有人 ——喜读马骕《南戏声腔音乐研究》_动态
日前,正在欢欢喜喜过大年之际,从南戏的诞生地温州寄来一本由当地青年学者马骕撰写、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专著《南戏声腔音乐研究》,凡30余万字。通读之后,惊喜不已,也颇多感慨!
《南戏声腔音乐研究》
(相关资料图)
温州是南戏诞生地,也是南戏研究重镇。自20世纪40年代郑振铎、董每戡等先生开山以来,温州逐渐发展成为南戏研究中心。温州本地学者和外地温藉学者为南戏研究作出重大贡献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并形成了有温州特色的南戏研究团队。
然而,随着老一辈南戏学者的凋零,温州南戏研究有些后力不济。今天,我看到马骕的《南戏声腔音乐研究》出版,于惊喜、感慨之余,也感到欣慰:温州南戏研究已后继有人了!
马骕是我国著名词曲学家、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郑孟津先生的关门弟子,是继叶长海之后的又一郑门“高徒”。她从师十年,勤勉之至;郑老逝世后,当即着手整理先师遗稿,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。她还撰写一篇洋洋四万余言的《中国词曲学体系说略——代整理后记》附于书末。
今天,马骕在全面继承郑先生学术理论的基础上,专就“南戏声腔音乐”这个课题进行深入探讨,《南戏声腔音乐研究》就是她历经二十年的琢磨而终成的见证。这部著作最令我感佩的有三点:
《中国长短句体戏曲声腔音乐》
第一,独到的学术目光。
在学术研究中要有独到的见解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这是个人学术“胆识”的展现,而学术“胆识”又与研究者的学识有关。
比如她关于“里巷歌谣真相”的研究,自从徐渭《南词叙录》提出南戏其曲“宋人词益以里巷歌谣”以来,很多名家,例如张庚、郭汉城《中国戏曲通史》,叶德均《戏曲小说丛考》,周贻白《中国戏曲史长编》等,都认为初期南戏仅是当地民间的一种“歌舞小戏”而已,既不协宫调,也没有严格的节奏与音律。我也曾持此说,经过郑孟津先生《徐渭〈南词叙录〉几段记述的阐释》的重新阐释,才有所觉悟。
如今马骕又有新的发现:即所谓“里巷歌谣”者,不止是原生态的田歌、渔歌、樵歌、棹歌等“歌谣”,还包括了《诗经》、乐府诗、律诗、宋词及南北曲。而明代将南曲称作“里巷歌谣”的也非仅只徐渭一家,还有王骥德、徐复祚等人。
《南词叙录》
推翻一个几乎已成定论的全新观点,面对着众多权威的挑战,需要有很大的勇气,正如叶长海在序言中所说:马骕的勇气正来自她的“过人学养和尊师深情”。
第二,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。
学术研究是最乏味的工作,枯燥且寂寞,因此半途而废者时有所见。马骕在《后记》里讲述了她拜入郑门做学问的始末。郑老在世时,家中门庭若市,上门讨教的人络绎不绝,跟随郑老的学生也是来一批又走一批。
马骕是其中的佼佼者,也是真正接过郑先生衣钵的优秀学子。一方面是郑老的学问的确深奥,对学生资质要求很高。马骕说,郑孟津先生收徒有四条门规,一是要会写诗填词,二要能辨四声阴阳,三要会一样乐器,四要会唱昆曲。
郑孟津先生
初入郑门时,马骕只具备了前三项条件,因此郑老特别将她引荐给昆曲名旦王世荷学习昆曲。王世荷是我国著名昆丑、昆曲《十五贯》娄阿鼠的扮演者王传淞之女,工刺杀旦、闺门旦、作旦,戏路宽广,所会的戏目极多。
马骕自2001年起跟随王世荷老师学昆曲,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。有了这样的名师,又加之她勤奋好学,难怪连笛王许伯遒弟子吴崇机也对她的唱腔赞赏不已,说她“唱功扎实!唱腔传统!”另一方面,学习态度是关键,做学问是为了“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”,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,才能将学术研究进行到底。
马骕的这种精神从她的“元明弦索腔研究”中可以感受得到。弦索腔是戏曲研究史上一个艰深的课题,元明弦索腔的研究更几近空白,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史料。
在此艰难条件下,马骕花了六年时间爬梳文献、比对格律,才撰就了这篇四、五万字的“元明弦索腔考”。这一研究是发前人未发之言,填补了戏曲史的空白,其学术价值不容小觑!
《词曲通解》
第三,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。
治学最忌浮躁和轻率,特别是从事词曲音乐和戏曲声腔研究,必须要经得起“磨”。词曲音乐和戏曲声腔的研究都离不开词律、曲律研究,谙练曲(词)律是登堂“词曲学”的基本途径。
昆曲曲律是南戏诸腔中发展得最完整、最严谨的艺术规律,马骕著作以九万多字的篇幅探讨与曲律相关的基本知识。这些曲律知识是马骕从一板一眼、一字一腔的校勘中总结出来的,她在《后记》中说:“侍学郑老十年,我也校了整整十年的格律。”这些研究工作虽枯燥乏味,却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。而她的能唱昆曲,又为她的理论提供了实践的机会。因而她的“昆曲曲律研究”,是我目前见过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例子。
《昆曲音乐与填词》
马骕严谨的治学态度贯穿了她每篇文章,而这种精神正来自郑门独特的治学方法:以宋元南戏、明清传奇剧本和元明词谱、明清工尺谱等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对象,考据与论证相结合,在研究大量第一手资料后,再印证文献典籍,最后才做结论。凭借这种独到的研究方法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,才能结撰出高含金量的学术论著,这也是郑门著作本本精粹的原因!
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,这是极其艰难的工作,有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。郑孟津先生穷其一生构建了“词曲学”体系,然而人寿有限,河清难俟!学术体系架构虽已建成,但仍有许多空白亟待填补。马骕依循前辈开启的门径,负重前行,继续着前贤未竟的事业。
《词源解笺》
《南戏声腔音乐研究》不但是填补“词曲学”体系的“五彩石”,更是温州南戏研究迈向新阶段的标尺。我看到南戏研究领域青年研究者的崛起,看到国学文脉源远流长,感到十分欣慰!期待马骕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学术论著问世,取得更大的成就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标签: